网上有关“汉语焦点后置的模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汉语焦点后置的模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焦点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后,已成为汉语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结合汉语事实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逐渐注重从焦点的角度来分析汉语的具体句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焦点理论的发展。在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焦点在语用平面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不少论著作过专门的阐释,也有不少论著在讨论句式语用价值时阐述了焦点的问题。
1.焦点的概念
由于不同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与思考模式和对汉语事实的不同理解,在对焦点的诠释上也存在着不同:
关于焦点的概念,对于国内学者产生较大影响的较早见于Chomsky (1971)首先在生成语法的框架内提出“焦点是包括语调中心的短语”。Jackendoff(1972)继而在信息结构理论框架内把焦点定义为“说话者所设想的听话者不与之共享的信息”。Cinque(1993)和REinhart (1995)等国外学者也都认为表层结构确定焦点。张黎(1987)、徐杰、李英哲(1993)、方经民(1994)、方梅(1995)、刘鑫民(1995)、刘丹青、徐烈炯(1998)张斌(1998 )、范开泰、张亚军(2000)和陈昌来(2000)等大多数国内学者也都持此观点,认为焦点是信息结构中的话语功能概念,在语用层面。
我们认为,焦点是说话人传达的新信息中的核心和重点。表达重心、结构中心、语义中心是分属于三个平面的不同概念,结构中心和语义中心在静态的句法结构中就可以确定,而表达重心(即焦点)是在运用语言工具的具体语言活动中出现的,体现于话语当中,是语用平面的概念。句子中哪个成分是焦点,并不取决于它是否由特定的语法形式标明,而是取决于说话人的表达意图。
2.焦点的分类
关于汉语焦点的分类,我国研究者提到的焦点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无标记焦点和有标记焦点、绝对信息焦点和相对信息焦点、结构性焦点和语气性焦点、静态焦点和动态焦点、零焦点分类。本文主要从自然焦点、重音焦点两类来讨论焦点理论在少儿汉语言发展教育中的运用。
2. 1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自然焦点在相关文献中又被称为常规焦点、非对比焦点、句尾焦点等,它是句子所传递的未知信息的核心、重心。一般认为,没有对比意味的焦点是自然焦点,与对比焦点相对。对比焦点是说话人出于对比目的而有意强调的信息。这类焦点是影响最大的焦点分类。提出这一分类的有张黎(1987)、方经民(1994)、方梅(1995)、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等。
对于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的分类,其分类标准不一致:
张黎(1987)把重音分为自然重音和强调重音,以此作为分类的标准。方经民(1994)以全句的语调核心是落在句尾还是受到突出作为分类标准。方梅(1995)以句子的预设是“有X”或是“是A而非B”作为分类标准。刘丹青和徐烈炯(1998)以[+-突出]和[+-对比]两对功能特征作为标准把焦点分为三类,自然焦点:[+突出]、[-对比];对比焦点:[+突出]、[+对比];话题焦点:[-突出]、[+对比]。
刘丹青、徐烈炯(1998)还提出了话题焦点的概念,与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并列。话题焦点是以句外的某个话语成分或认知成分为背景,在本句中得到突出的焦点。一般认为话题是句首成分,与述题相对,焦点常在述题部分。话题焦点同时具有话题性和焦点性,并且常常用前置话题焦点标记“连”或后置焦点标记(提顿词)来凸显。
但是,潘建华(2000)认为不存在所谓的自然焦点和话题焦点,句子的焦点只有一种,即对比焦点。对比焦点通过语音和标记词两种手段来表现。当句子的话语意义超越字面意义时,句子的焦点是不存在的。即使句子的话语意义和字面意义相一致,如果句子传达的信息没有特别强调突出的部分,句子也没有焦点。顾刚(2001)认为句子的话题和焦点在一定语境有重合的投射。徐杰(2001)也指出“话题焦点”的[ - 突出]属性已经从根本否定了它的焦点属性即“相对重要”。
2.2结构性焦点和语气性焦点
这种分类认为汉语焦点有等级类别,分为句法结构、句类、语用三个层面。结构性焦点是由句法结构所显示的焦点,指主谓结构中的谓语部分、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状语、述宾结构中的宾语、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等。语气性焦点,主要指句中的语调所形成的焦点,因不同的句类语调的各异,其焦点出现的位置也有一定差别。如陈述句中的焦点常在句末;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在口头上的形式是升调,书面上用“ ?”标识,属于语气性焦点;祈使句的重降式句调也是。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口气性焦点的概念,主要指通过重音及副词等形式标记表现的焦点。可见口气性焦点就是对比焦点。提出这一分类的是范开泰和张亚军(2000)。
3.焦点的标记
语音标记主要指重音。重音是一种非线性的语法现象,而焦点是句子中一种非线性的语用功能,所以用重音标记焦点是一种一般并且有效的方式。重音根据所标记的焦点的性质不同而分为自然重音和对比重音。
3.1自然重音。根据韵律学总结出的普通重音规则,后重原则是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传统语法所认为的一般在句尾的'语法重音就是自然重音。引入焦点理论后,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自然重音即句尾重音,标识的是自然焦点,通常被认为是焦点的无标记形式。张黎(1987)还认为一些句法成分和有些副词在正常语调下带自然重音,以表示焦点所在。
3.2对比重音。一般认为对比重音相对于自然重音,是强制性的,用来标识对比焦点。传统语法中经常提到的与语法重音相对的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就是对比重音。焦点理论提出前,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重音在表达句子语用语义中的重要作用。赵元任先生(1968)还描写了对比重音(即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的语音特征。对比重音是非线性的,位置自由。范开泰(1985) 指出,一个句子中的各种实词、甚至虚词都可带对比重音,如范开泰、张亚军(2000)举的例子:
a. ′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不是别人)
b. 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不是举着)
c. 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不是其他照明工具)
d. 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不是在跑)
关于对比重音的作用,方梅(1995)认为在口语里它把对比焦点成分从句子语流中凸显出来。范开泰(1985)、张黎(1987)等还认为它可以掩蔽句子的自然重音。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古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就是指为了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如“光荣啊,人民的军队!”“多美啊,祖国的山河!”但古汉语中谓语前置的现象更为常见。
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主要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通常在谓语后面缀以语气词。
1 谓语前置的感叹句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 谓语前置的疑问句
《论语·颜渊》:“何哉,尔所谓达者?”
《孟子·梁惠王上》:“何哉,君所谓逾者?”
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二、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用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到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宾语无条件前置的情况较少。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有四种,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1)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基本情况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胡”、“奚”、“曷”、“安”、“焉”、“恶”、“孰”等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必须前置,要求很严,很少例外。例如:
《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欺”是动词,“谁”作宾语时前置,名词“天”作宾语时不前置)
《孟子·告子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敬”是动词,宾语“谁”前置,“兄”不前置)
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胡”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即助动词),那么疑问代词宾语要放到能愿动词前面。例如: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在用了否定词“不”、“毋(无)”、“未”、“莫”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放到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但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要求不是很严,也就是说,可以前置,也可以不前置,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例如:
《诗经·魏风·园有桃》:“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我”前置) 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不前置。“何”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3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
(1) 用代词“之”、“是”等复指的前置宾语的基本情况
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就将宾语前置,而以代词“之”、“是”等来复指它们(“之”、“是”等也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里有两种情况:
①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等来复指。例如:
用“之”复指的: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即“有何厌”,“之”所复指的前置宾语是名词性词组“何厌”,而不是疑问代词“何”)
用“是”复指的:
《左传·僖公五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将虢是灭”即“将灭虢”。)
② 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用“之”复指。例如:
《谷梁传·僖公二年》:“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其斯之谓与”即“其谓?斯与”。)
(2) 用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凝固结构:
① 是之谓,此之谓。“是之谓”即“谓是”,“此之谓”即“谓此”。在这两个凝固结构的后面,有时带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此)之谓……”实际上是一个双宾语结构,其中宾语“是”或“此”前置,另一个宾语(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不前置,可译成“称它……”、“把它称作……”等。例如: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是之谓”、“此之谓”这两个凝固结构也可以单独形成分句,后面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译成“说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② 唯(惟)……是……,唯(惟)……之……。
这两个凝固结构对前置宾语的强调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唯(惟)”是语气词,意思是“只”、“只是”;“是”、“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例如: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即“唯求敌”。)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 何……之有。
在这个凝固结构中,“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作前置宾语;“之”是复指?“何……”的代词;“有”是动词。这个凝固结构表达比较强烈的反问语气,意思是“有何……”,可译作“有什么……”。例如:
《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晋书·周处传》:“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4 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除了上述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和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之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没有任何语法形式作标志,仅凭语序手段来表现的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不多见,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仔细辨别。
(1) 动词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是征”即“征是”;“是问”,即“问是”。)
(2) 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山名)
《史记·吴王濞列传》:“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介词“于(乎)”的宾语偶尔前置。例如:
《墨子·非乐上》:“启乃*溢康乐,野于饮食。”
《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序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一般是把数词和动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例如:去了三趟,读两遍,研究了好几次。古汉语则不是这样。古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主要有两种方法:
1 数词作状语
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动量词,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例如: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论语·宪问》:“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2 数词作谓语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可以把作状语的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末作谓语,而使原句的剩余部分(通常是一个主谓词组)作主语,在主语后、数词前必须用一个代词“者”来复指主语。例如:
《战国策·赵策》:“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鲁仲连辞让者三”这个句子,主语是“鲁仲连辞让”,“者”字复指主语,“三”是谓语。这句话强调突出了“三”这个行为数量,可译成“鲁仲连推辞了好几次”。如果不强调“三”,这句话的正常表达形式是:鲁仲连三辞让。)
《史记·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句话的正常词序是:范增数目项王,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时,数词作状语和数词作谓语这两种表达方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关于“汉语焦点后置的模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思寸灰]投稿,不代表集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eiled.com/jyan/202509-247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集美号的签约作者“思寸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汉语焦点后置的模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汉语焦点后置的模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焦点理论自20...
文章不错《汉语焦点后置的模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