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谁能给我一篇西湖苏堤春晓的导游词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谁能给我一篇西湖苏堤春晓的导游词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门口的这尊塑像就是苏东坡。瞧他,一卷诗文,两袖清风,既儒雅,又洒脱。他是四川眉山人,姓苏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他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01年,享年64岁。
各位都知道,苏东坡博学多才,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不但天赋高造诣深,而且颇有革新,成就卓著,被后人尊为一代文豪。杭州市民特别敬仰他,不仅是被他的才华所倾倒,更是被他的为官爱民所感动。苏东坡纪念馆的建立就是最好的明证。
各位请看,这座纪念馆紧邻苏堤南端的入口处,北临小南湖,是在原湖畔别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于1989年7月15日正式开放。
苏东坡于北宋后期两次来杭任职。他第一次来杭为官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了三年通判。通判的职位仅次于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第二次来杭任职是北宋哲宗元祐四年至元祐六年(公元1089—1091年),任知州两年。知州相当于市长。难怪杭州人喜欢说,苏东坡是杭州的老市长。
这纪念馆的一楼着重介绍了苏东坡在术五年的重大政绩及在杭活动行踪图,用大量的史实、具体的数据记载着苏东坡卖度牒(朝廷赐给僧人的可免赋役的凭书)、买米救济灾民、沿湖筑堤以工代赋、捐献黄金创办病坊、减免贡米缓解粮荒、治河浚湖抗旱排涝等方面的事例。纪念馆的二楼着重介绍了苏东坡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尤其是在杭期间所作的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大量作品中的精品。好,现在请各位随我进苏东坡纪念馆参观。
现在我们漫步在苏堤上了。这儿是苏堤的南端,我们沿着这条长堤一路往北,全程2。8公里。请各位边游览边听我介绍。
刚才我们参观了苏东坡纪念馆,知道了这是一条由人工建造起来的长堤,是苏东坡发动杭州军民以工代赈、沿湖筑堤的结果。这条长堤于公元1090年4月28日开工,苏东坡和两浙兵都监刘景文几乎天天到工地察看。由于上下齐心,仅用半年时间就完工了。共挖淤泥925万立方米,花了20多万工。
请看,这是英汉对照的景名牌。汉字中的“”字是左耳旁的,这是旧体写法,与土字旁的“堤”相通。碑名为沙孟海书写。“苏堤”的正式命名是在苏东坡第二次离任、林希接任杭州知州的1091年。新任知州林希怀念他的前任,在欣赏堤上美景后,题写了“苏公堤”三字,人们简称为“苏堤”。南宋画师据景取名为“苏堤春晓”,将其列为西湖十景之冠。相对应的另一景为“平湖秋月”,景名成对,后人称为“春秋对”。就这样,以人名堤,以堤传人,苏东坡与苏堤千古留芳。顺便说一句,杭州市区有条东坡路,东坡路上有东坡剧场,杭州名菜东坡肉,据说是按苏东坡的烹制方法沿袭至今,可见杭州人对苏东坡感情之深了。
现在我们来到苏堤的第一座桥——映波桥。由于苏堤的修筑,不仅沟通了西湖南北的交通,方便了市民,而且丰富了西湖水面的景观层次,形成了和白堤对应的西湖水域新格局。请看东面湖区。这是西湖最大的一部分湖面,称为“外西湖”。湖面波光粼粼,游船荡漾,湖中三岛如翡翠浮于水面。再请看西面湖区。这是小南湖,是西湖最小的一部分湖面。一大一小,打破平衡。小南湖的那边就是花港观鱼公园。水榭茶楼,小桥长廊,倒映在波光之中,将桥取名为“映波桥”正是恰到好处!
这是花港观鱼的大门;大门对面的那块平台,是游船码头。
这座亭子名为“夕阳亭”。每当夕阳西下时,从这儿隔着湖面南望突出于湖岸的那座山,正好晚霞满山,因此山名就称“夕阳山”。原有的雷峰塔就建在夕照山上。可惜雷峰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了,市政府目前正在着手重建该塔。这夕阳亭和那夕照山隔湖相望,互相烘托,这在园林艺术上称为对景。
我们来到了苏堤的第二座桥——锁澜桥。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这“锁澜”二字和“映波”是对仗的。“映波”给人以起伏荡漾的感觉,而“锁澜”则有风平浪静的意思了。请看,东面的外西湖,水域广,游船多,动感强;而西面的西里湖则相对宁静多了。
这就是御碑亭。这“苏堤春晓”四字是清代康熙皇帝所题。北宋始建的苏堤还没现在这么宽这么高,是明朝的杭州郡守杨孟瑛在1508年的时候,主持了填高拓宽苏堤的工程,奠定了现在的基础。1951年,市政府全面整修苏堤,重建苏堤六桥,这御碑亭也得以重修。
我们已经来到了苏堤坝的第二座桥——望山桥。苏堤六桥中,此桥离岸边的山最近。请看西里湖对岸,那就是丁家山。山下沿湖,一片绿荫。绿荫丛中隐隐约约的建筑物是西湖国宾馆。站在这桥上,环顾四周,我们能明显地看到三面青山怀抱着一湖碧水。若是春夏之际,更能领略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西湖秀色的独特风韵。如果我们泛舟湖面,视线空越桥洞西望,正好能望见西岸的青山及更远的北高峰。若请您取桥名,说不定也会取“望山桥”了。这是园林艺术中借景手法的灵活运用。
各位,我们现在来到了苏堤坝的第四座桥——压堤桥。“压”字在这儿有使其稳定、平静的含义。这座桥位于苏堤中段,桥名寓含着人们的希望。
各位请看左前方,那边有座桥叫“玉带桥”,桥上有座亭,它是由原有小桥改建成的一座石桥,用三孔桥墩交错形成三角形以疏导水势。这一景名为“玉带晴虹”,在清代是西湖十八景之一。晴日,桥身映在水中如长虹卧波,“玉带晴虹”因此得名。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玉带桥是1983年重建成的,桥的结构、尺度均保持原样。因为这座桥的构筑,使得苏堤和曲院风荷相通,并把西湖西面的水域分隔成两个湖区——西里湖和岳湖。值得一提的是,西湖景区内目前共有两座桥亭联体建筑:一座是玉带桥,在苏堤西侧,是以桥命名的;另一座是在苏堤坝东侧的小瀛洲上,是以亭命名的亭亭亭。苏横贯其间,两桥陋堤遥望,真不知是有意的艺术构思,还是无意的巧合?!
现在我们过了曲院风荷公园在苏堤的入口处,来到了苏堤坝的第五座桥——东浦桥。我们在桥上看,西面是岳湖,东面是外西湖,两湖在此沟通,“东浦”二字点出了岳湖水流东注的意思,而杭州话“东浦”和“东坡”发音也差不多。
我们漫步下桥来到了仁风亭。用现代汉语来解释,“仁风”二字是指慈善宽厚,形成风尚。我们已到过苏堤南端的夕阳亭,北端有此仁风亭,南北二亭,首尾呼应,强调了建筑布局上的平衡。
仁风亭观西湖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回首往南看,也许大家已发现,这一路过来,苏堤两旁树木葱茏、花卉不绝,其中有芙蓉、桂花、玉兰、夹竹桃、樱花等名贵花木,更为特别的是,每隔一定间距就有一株杨柳或一株桃树,所以苏堤有“西湖景致六吊桥,夹株杨柳夹株桃”的说法。南端的群山,犹如一道屏障,故称“南屏山”,插入市区的是吴山。东面高楼林立,是繁华的市区。北非凡那隐约可见的塔是保俶塔。近处隔湖相望的塔是西冷印社的华严经塔。那座石拱桥是西冷桥,桥的南堍就是秋瑾墓园。那玫瑰色建筑物是香格里拉饭店(简略指点四周主要景观)。
各位团友,现在我闪来到了苏堤的第六座桥——跨虹桥。我们已经从苏堤南端走完了2。8公里来到了北端。苏堤犹如长虹卧波,走完了这座桥,仿佛跨越了长虹。这跨虹桥北堍是曲院风荷旧址。若逢夏日,能观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了。然而,苏堤更秀美的是春天。前面介绍过,苏堤特多桃树、柳树,她们是奏的信使,率先告知人们春天的来临。所以,元代景名“六桥烟柳”、“长虹跨湖”终究还是让位于“苏堤春晓”是顺理成间的事。
好,各位团友,“苏堤春晓”的游览暂告段落。愿各位心中拥有一个永远的春天!谢谢各位!
《春晓》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
(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 ji )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人物生平
坎坷一生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 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刚正志高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世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仕隐矛盾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主要成就
王孟诗派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后称之为“孟亭”,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关于“谁能给我一篇西湖苏堤春晓的导游词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初瑶]投稿,不代表集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eiled.com/jyan/202509-426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集美号的签约作者“初瑶”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谁能给我一篇西湖苏堤春晓的导游词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谁能给我一篇西湖苏堤春晓的导游词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谁能给我一篇西湖苏堤春晓的导游词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