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伍秉鉴和宋子文。相对其他几人,伍秉鉴则是惟一一个凭借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
伍秉鉴生在已经走下坡路的满清晚期,不但拥有大清的三品顶戴,更因坐拥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而被称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在他的晚年为何又生出移民美国的愿望呢?
当我们了解了伍秉鉴和他领导的广州十三行的兴衰史,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一、十三行诞生的背景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
为了迎合当朝皇帝的这项政策,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
以此公告为契机,广东地方 *** 于当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
至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成了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
二、十三行的发迹得益于他的垄断地位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加上行商的努力经营,十三行得以迅速繁荣起来。清 *** 从十三行处每年获得的海关收入由起初的几十万两上升到上百万两,十三行逐渐被称为“天子南库”。
正是当年李世祯的这则公告,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鉴,同时也为中国催生出“广州十三行”这样世界级的富商群体。
伍秉鉴
也就在十三行的生意如日中天时,1789年伍秉鉴接管怡和洋行的生意,并成为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之后,他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并始终驾驭笼络其他行商。直到十三行没落,他一直担当行商领袖。同时伍秉鉴也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成为了从事商业活动的官员。
三、伍秉鉴和他的十三行生存在由清 *** 圈定的夹缝中按照大清朝廷的设计,官员不能与洋商直接接触,洋商与中国商人也不能直接接触,十三行的行商就是在贸易双方中间起“中介”作用,行商只被授权收缴税饷,代办各类官方事务。
因此,每年经手数百万元对外进出口贸易额的十三行行商,其性质一半是官方的工具,一半只是守在广州口岸算计货物差价,抽取“规例”、“行用”的“牙商”。
按照大清朝廷的规定,十三行在外商与清廷之间还起一个担保制衡的作用,清 *** 为了保证天朝大国的尊严,要求十三行不得对外商拖欠,一旦发生,所有行商负连带责任,其债务由其他行商负责清偿。
此外,清 *** 还规定,任何外商都必须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家作担保,一旦外商拖欠清 *** 税款,则由行商负连带责任。这就形成了十三行的“保商制度”。
按照当时的“保商制度”,外商走私鸦片一旦查实,为其担保的行商连同整个十三行都要承担责任。
按说,大清朝廷对官员、行商、外商的职责和行为都做了相应的规定,行商之间也有“保商制度”,那么,让大清帝国国民成为“东亚病夫”的鸦片是如何上岸而后被一些不法商人分销到全国各地的呢?
四、伍秉鉴和他的十三行生存在正常商人和外国鸦片商之间的夹缝中在嘉庆至道光年间,英国商人在货物中大量夹带鸦片输入中国,在这个贸易过程中,作为垄断西洋和南洋海外贸易活动主体的十三行,其地位就变得十分微妙。
伍秉鉴作为十三行中的首富,在遵循“保商制度”做代理商的同时,还凭借他与各国商人的友好关系,建立起其世界性的商业网络。
五、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伍秉鉴扮演了双重角色林则徐在来广州之前已经派人调查鸦片走私的情况,并制定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查封烟馆,禁止买卖鸦片,严惩不法商人,从源头上截断鸦片的流通;另一方面,严禁吸食鸦片,设立戒烟所,强制戒烟。而要彻底堵住鸦片的源头就必须拿外国烟商开刀。在怎么与和洋人交涉这个问题上,林则徐首先想到了广州十三行。
生存在夹缝中的十三行决定了自身职责的双重性,首先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贸易团体,在政.府政策的框架内,还肩负着海关的责任。
当年广州鸦片走私猖獗,作为十三行的领袖,伍秉鉴父子自然脱不了干系。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在伶仃洋外与不法商贩进行鸦片贸易,这其中包括最大的鸦片贩子英国人颠地。
凭着在官场的特殊关系,伍秉鉴早已获知林则徐来广州的消息,也明白林则徐所为何来。因此,他提早就安排儿子伍绍荣警告那些外国商人,不要往刀尖上撞。
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但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
在林则徐采取了诸多果敢措施终于迫使英国最大的鸦片商颠地交出所有鸦片才促成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在整个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伍秉鉴呈现出的商人的两面性,令他在国民和林则徐面前的威望大打折扣。
六、鸦片战争中和鸦片战争后积极募捐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积极募捐,出资建堡垒、修造战船。
鸦片战争结束后,伍秉鉴带头倡捐26万两,以购买新式战舰,巩固海防。
但无论伍秉鉴捐献多少银两,也难以抹去“勾结洋商,走私鸦片”的恶名。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鉴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P?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飘扬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内忧外患、谤颂不一中,于他的伍氏花园里,溘然长逝,终年74岁。
纵观伍秉鉴的一生,作为寄生在官僚体系之上的官商领袖,他身上展现出的是一种双重面孔,在维护官僚体系及其贸易根基的时候,他不惜出钱帮助林则徐造战船、铸大炮,《南京条约》赔款中独自贡献百多万两白银。
在清朝末年,虽然由于国家远远落后于欧美列强,导致备受欺辱;但却也出现了不少惊才绝艳之辈,比如写《海国图志》的魏源,除此之外还有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等等,而接下来要说的这人,在商界上的成就和地位比大名鼎鼎的晋商八大家还要强。
这人就是伍秉鉴,伍秉鉴的先祖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家族中主要从事的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因而积累了不少财富;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家族开始参与经营元顺商行;后伍国莹把业务交给了儿子伍秉钧,伍秉钧接过这个行务以后就正式创办了怡和行。
但是伍秉钧在35岁的时候就病逝了,他的弟弟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这一年是1801年,伍秉鉴把怡和行做大做强。伍秉鉴是允许与外国人交易丝绸和瓷器的少数中国商人之一。伍秉鉴家只接受白银的付款;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外国商品都想要。伍秉鉴借出大量的数目给外国商人以交换部分的船只出货。
因而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
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伍秉鉴的财富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
但是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伍秉鉴包庇外商走私鸦片,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据伍秉鉴自己估算,在战争中,伍家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但这笔数字,对于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况且,深谋远虑的伍秉鉴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
关于“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冰露]投稿,不代表集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eiled.com/kepu/202509-150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集美号的签约作者“冰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