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网上有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你首先要明白这短话的意思

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放在心里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不发也不行,发也不行,(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但如果你发而克制的话,就是和(矛盾的同一性),在矛盾的斗争中把握统一。

这一段话太难理解,不过你可以用排除法、反面思考应该能得出答案。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二、经典解析

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和”字,是在西周的金文中。当时的“和”已经是一个“口”字和一个“禾”字并列的样子。这个字把一张嘴和一颗谷物放在一起,推究其意,大概是与“吃”有关,这或许可以作为“和”与烹饪密切相关的一个证据,也可以与前面提到的两个故事互相印证。以我们能看到的史料来判断,“和”最初的含义应该就是“调和味道”。

由于“调和”一词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和”的含义很快就不限于烹饪意义上的了,而是进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认为,食有五味(甘、酸、苦、辛、咸),乐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把这些元素恰当地配合起来,就可以叫作“和”。从这个角度再作引申,就出现了“中和”“太和”等多种概念。

所谓“中和”,其实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说法。“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可见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是孔子没有详细阐述它的含义。后来,据说是孔子之孙孔肿铀迹著的《中庸》给了“中庸”这个词一个定义,并将其与“中和”牵系在一起,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虽然表面上说的只是情感上的“和”,实际上却是由小见大、旁兼万物、一以贯之的,不然也就无所谓“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更谈不上“致中和”以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了。荀子说:“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荀子王制》)这里的“中和”,就专指治国安邦时“宽猛得中”的“和”了。在古人看来,治国与烹饪、奏乐以及其他事情是一样的,都需要对各种元素进行调和,以达到“和”的境地,只不过治国者调和的元素是“宽容”和“严猛”而已。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解释《中庸》说:“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而吾顺之者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臣也,夫如是,则伪不起矣。”这是对“中和”最好的解读。

“和”的另一个概念是“太和”。所谓太和,最早见于《易传乾卦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解道:“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也就是说,“太和”是一种“冲和”的“气”。那么,“冲和”又是什么呢?《老子》说:“冲气以为和。”原来,“冲和”指的是淡泊平和的一种状态。了解了这一点,朱子的话就很明白了,所谓“太和”,其实就是阴阳二气相配得宜、平和冲淡的一种存在状态。因为有了这种含义,所以后来也用“太和”代指太平景象,如曹植在他的《七启》中就说:“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这里“太和”的含义已经是对“和”的再度引申了。

从上文可以看到,我国的古人确实非常重视“和”的因素,将“和”视为一个美好的概念。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前辈都是“和事老”,他们还认识到了“和”与“同”之间的区别。西周时期的史官伯阳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性质不同的元素融合产生的,若将相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则不会有任何新事物的产生,这就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后来,孔子将“和”与“同”用在区别君子与小人上,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求同存异”,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和完全一致,而是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存在,强调的是对“不同”进行融合和包容,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儒家弟子进一步说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记乐记》)通过乐曲的合奏,能体现出人与人的相同点,有相同点,就会变得亲密;通过礼仪的实施,能体现出人与人的差别,能了解到差异,就会产生敬意。还有荀子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和谐才有力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这和谐的力量提到至高。“和谐”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立起来,有尊严,就要让别人站立起来,有尊严;自己要发展,就得让别人也发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可见,儒家“乐”的教育,其核心是“求同”;而“礼”的教育,核心是“存异”。这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点,是我国和谐文化的核心。

三、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内涵与价值

儒家学者区分“和”与“同”,其原因在于“同”有雷同、复制之嫌,而“和”是一种通过调和行为对旧有事物的突破与创造。具体到立身行事之道,“同”是无条件的拥护与附和,“和”则是一种对人、事、物的广泛善意,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却不强求彼此立场、做法、性质完全一致。有了多样性,事物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不至于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来说,“和”最大的价值就是“生发”,也即《中庸》中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强调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精神的主要目的。然而,“和”的内涵和意义又远不止此,如果对“和”的精神进行细化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和”的精神以“和谐”为根本。所谓“和谐”,最初指的是乐音的协调,即所谓“音韵和谐”。我国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意义,认为音律的和谐能够起到安定人心、优化人际关系的作用,故从周代开始就将音乐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也就是《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说的“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通过教育,音乐的“和谐”理念很快进入到社会生活中,于是“和谐”从指代音律协调这一单纯含义,逐渐演化为泛指一切和睦协调的现象。如东汉大儒郑玄注《诗经》,开篇第一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郑玄解释它的含义,说:“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这里的“和谐”就已经是“和睦协调”之意了。这种和谐的理念深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之中,不仅铸就了中华文明崇尚和睦、和平的传统,而且使我们对暴力和冲突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是一切正当行为的核心,也是所有社会关系良好运行的根本。 其次,“和”的精神以“不同”为表征。中国人很重视“朋友”,根据古人的解释,同师为朋,同志为友,《易传坤卦彖辞》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这是同道之朋,值得珍视。但相应地,我们却反对“朋党”。在我国古代的语境中,“朋党”带有明显的结党营私意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之所以“朋友”与“朋党”有这么大的区别,是因为“朋友”是君子之交,有着共同的理念和志向,或许在一些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家能够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而“朋党”则如欧阳修所说,是以私利为根本凝聚力的,“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也就是说,“朋党”是为私利而聚在一起的,他们为了眼前利益可以不辨是非、互相庇护,看似和谐,但若涉及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他们立刻反目成仇,完全不能调和和包容,所以说“朋党”之“和”是“伪和”,为正人君子所不耻。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理解、尊重和包容。

最后,“和”的精神以天人之和为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传统话题,儒者认为“人”与“天”具有相同的本性,能够互相感应、互相影响,因此,儒家学者倡导人与自然的合作与协同,提出“人”要与“天”保持一致,追求与“天道”的契合,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行事,从而实现于与自然乃至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天人之和的内涵。

还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我国的和谐之道能够长存,是有其历史因素的。儒家学者强调,只有不断发生变化(即所谓“易”)、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实现稳定的“和”(即所谓“不易”),这就是《易经》所倡导的“变易”与“不易”的辩证关系。这种在动态发展中实现稳定的智慧,也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之一。

总之,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精神,是一种重视和睦、和平,却又不苟同、不附和的精神,也是一种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精神。这种精神适用于从个人到群体,从国家到全世界的各个领域,是一种真正的“普世价值”。

四、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当代应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随着新的通讯方式与交通工具的应用,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1872年底,凡尔纳发表了《八十天环游地球》,而对当时的读者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进行一次环球旅行,简直不可思议。到了20世纪末,民航航班已经将环球飞行的最快纪录刷新到了31小时27分46秒。然而,“地球村”的出现,没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战火;科技的进步,也并没能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仍然需要从“和”的精神这一传统文化中获取养分。

首先,“和”的精神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弥合人际关系的裂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难免与人发生冲突,至于冲突的原因,往往是觉得对方不通情理、不讲道理、不负责任……然而,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冲突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双方的利益有了矛盾,又没有进行恰当的沟通所致。我国古代的儒家学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秉持“和”的精神,他将会尽量去了解他人的需要,理解他人的做法;同时,他也会用自己的行为去关怀人,用自己的道德去感染人。当一个人以和谐相处为处世原则时,他的内心是平和的,外在表现也会因此变得平和,而这种内心的平和宁静会在不知不觉中浸染到他身边的人,使他的亲友、邻里、同事都跟着平和起来。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以“和”的精神感染人的生动事例。在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当代社会,“和”的精神是极为必要的润滑剂。

其次,“和”的精神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寻求发展进步。当代社会既是一个强调个人能力的社会,更是一个重视团队协作的社会。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没有团队的协作,再有能力的个人也很难取得成就;反过来说,一个团队缺乏有能力的成员,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个人的成功往往与一个好的团队紧密相关,即使是那些看似独自做出重大成果的个人,背后也往往有家庭乃至社会的支持。时至今日,小到科学实验,大到国家工程,没有哪一项是能够以个人之力独立完成的,如果领会不到“和”的精神中合作、协同的因素,人类社会就很难取得大的发展。此外,有合作就会有意见的不同和观点的分歧,这就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懂得“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的道理,协调统筹不同的声音,实现团队内部的和谐,这是一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纷争不断,互不相让,则团队迟早要解散。

第三,“和”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善待自然,不要把自己当作自然的征服者,而要以平等交往的方式与自然对话。在过去的两千年中,“改造天地”与“天人合一”两种思想始终在我们的头脑中盘旋。从改造自然、建设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说,“改造天地”的思想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我们的先人没有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恐怕现在还住在山洞里,用燧石取火。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改造不可一味蛮干,更不可率性而为,而是应当在了解大自然的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人类不致因破坏自然环境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种和谐的思想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起

儒佛道“经典一句话”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观点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统一性,指对事物应该通过对规律的约束和把握而后达到个性的最大发挥的和谐平衡状态。

出处:春秋·子思《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释义:

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

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章简介: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是总纲,但这个总纲却是子思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孔子原话。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都是每个部分的纲领。

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说的,而引用的绝大部分孔子的原话,反而是用来解释、例证这些纲领的。也就是说,如果援用“经—传”的结构来理解,《中庸》里具有“经”的地位的话,都是子思说的;而孔子的话反而只有“传”的地位。

儒家经典句——入世境界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辨是非,然后踏实去做。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大意:好学就接近明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有羞耻之心就是勇敢。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大意:真诚,首先不能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味,喜欢美女,一切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哪怕独处也会小心谨慎,不逾越规矩。这就是对自己诚实。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大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真诚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认真实践了吗??

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大意: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大意:同情心是仁的开始;羞耻心是义的开始;谦让心是礼的开始;是非心是智的开始。

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大意:上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人,一定会先磨练他,让他筋骨劳累,忍受饥饿,让他事事不如意,以此来磨练他,激励他,让他性格坚韧,变得强大起来。

9、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10、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以算计人、玩弄人为乐,会败坏品德;沉溺器物小道,会让人失去志向抱负。

关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悦然心]投稿,不代表集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eiled.com/yule/202509-1164.html

(45)

文章推荐

  • 教程开挂辅助“来一盘河南麻将游戏怎么能赢”开挂(透视)辅助教程

    亲,来一盘河南麻将游戏怎么能赢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QQ群【】安装软件. 微信打麻将是一款非常流行的

    2025年09月06日
    12304
  • 四款热门触控屏幕卡片机人像样张大PK

    网上有关“四款热门触控屏幕卡片机人像样张大PK”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四款热门触控屏幕卡片机人像样张大PK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iPhone引领的手机市场彻底的触屏风之后不久,我们在数码相机领域也嗅到了这样一种夹杂高科技与舒适人

    2025年09月07日
    10306
  • 中国古代武艺排行榜

    网上有关“中国古代武艺排行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武艺排行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项羽2.李玄霸(李元霸原型)3.冉闵4.高宠5.李存孝6.吕布7.哲别8.史万岁9.岳飞10.完颜阿骨打11.白起12.霍去病13.陈

    2025年09月07日
    9310
  • 分享实测“南星游戏有挂吗”开挂(透视)辅助教程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1、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2、自动连接,用户只要开启软件,就会全程后台自动连接程序,无需用户时时盯着软件。3、安全保障,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安心,绝对没有被

    2025年09月07日
    12317
  • 教程开挂辅助“德扑之星怎么开挂”(确实是有挂)-知乎

    亲,德扑之星怎么开挂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QQ群【】安装软件. 微信打麻将是一款非常流行的棋牌游戏,

    2025年09月08日
    10301
  • 推荐一款“手机金花开挂”其实确实有挂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1、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2、自动连接,用户只要开启软件,就会全程后台自动连接程序,无需用户时时盯着软件。3、安全保障,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安心,绝对没有被

    2025年09月09日
    8322
  • 实测教程”麻友圈2作弊开挂方法”分享必要外挂教程

    实测教程”麻友圈2作弊开挂方法”分享必要外挂教程>亲,麻友圈2作弊开挂方法这款游戏原来确实可以开挂,详细开挂教程1、起手看牌2、随意选牌3、控制牌型4、注明,就是全场,公司软件防封号、防检测、 正版软件、非诚勿扰。2022首推。全网独家,诚信可靠

    2025年09月10日
    10304
  • 实测分享“清远佬麻将有挂吗”分享必要外挂教程

    实测分享“清远佬麻将有挂吗”分享必要外挂教程>亲,清远佬麻将有挂吗这款游戏原来确实可以开挂,详细开挂教程1、起手看牌2、随意选牌3、控制牌型4、注明,就是全场,公司软件防封号、防检测、 正版软件、非诚勿扰。2022首推。全网独家,诚信可靠,无效果

    2025年09月13日
    9323
  • 分享实测“一号大厅有挂吗”开挂详细教程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本司针对手游进行,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1、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2、自动连接,用户只要开启软件,就会全程后台自动连接程序,无需用户时时盯着软件。3、安全保障,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安心,绝对没有被

    2025年09月16日
    3300
  • 肾虚要按的几个穴位

    网上有关“肾虚要按的几个穴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肾虚要按的几个穴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肾虚是我们现在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我以前的时候出现了肾虚主要是通过按摩穴位进行治疗的,下面把我按摩的穴位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1.穴位一、关元

    2025年09月16日
    1323
  • 推荐一款“微乐广西麻将小程序必赢神器免费安装(透视)”详细开挂玩法

    亲,微乐广西麻将小程序必赢神器免费安装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添加客服QQ群【】安装软件. 微信打麻将是一款非

    2025年09月17日
    2312
  • 必看教程“打哈儿麻将开挂神器”开挂(透视)辅助教程

    必看教程“打哈儿麻将开挂神器”开挂(透视)辅助教程>>>您好:打哈儿麻将开挂神器,软件加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打哈儿麻将开挂神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打哈儿麻将开挂神器这款游戏是

    2025年09月17日
    3317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悦然心的头像
    悦然心 2025年09月07日

    我是集美号的签约作者“悦然心”

  • 悦然心
    悦然心 2025年09月0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

  • 悦然心
    用户090702 2025年09月07日

    文章不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