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玉茹的艺术经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玉茹的艺术经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42年应邀参加扶风社与马连良在黄金大戏院合演《苏武牧羊》。
1944年起,又先后与叶盛兰、马富禄、袁世海、谭富英、李少春等合作演出过《翠屏山》、《战宛城》、《董小宛》、《赵五娘》、《潇湘夜雨》、《香妃恨》等戏。抗战胜利后,与言慧珠、童芷苓来到上海定居。
1946年在天蟾舞台与叶盛章、叶盛兰、李少春等以“十大头牌”为号召,轮流挂头牌,与郭元汾合演《二进宫》,与叶盛章、马富禄、高维廉等合演《武松与潘金莲》,与李少春、袁世海、高维廉、叶盛章等合演《美人鱼》、《百战兴唐》等剧;继而,在黄金大戏院与杨宝森合作演出。
1947年,参加周信芳领导的“易俗社”,与俞振飞、高盛麟、裘盛戎等合作演出。
1948年,华艺影片公司拍摄了她主演的戏曲片《小放牛》。
1949年春,与周信芳合作在中国戏院演出,没演几场,周信芳因母病故而辍演,剧院让她顶梁继续演出,天天客满。
1950年她在上海自组李玉茹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1951年,中国戏曲剧影妇委会为筹募托儿所基金,于6月16日至18日假天蟾舞台举行联合大演出,李玉茹与言慧珠合作,演出《樊江关》。
1953年,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又师承黄桂秋。排演新编剧《白蛇传》、《三姐下凡》、《铸剑》、《玉簪记》等赴各地巡回演出。
1954年在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她因在《铸剑》中饰莫邪而获会演一等演员奖,同时还主演了《拾玉镯》、《小放牛》等剧。
1955 年合并进上海京剧院,任主要演员。该年毛泽东主席到上海,在京剧晚会上,她与俞振飞合作演出《断桥》。
1956年,她在上海京剧院排演了《玉簪记》,并在上海**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戏曲片《宋士杰》中与周信芳合作,饰演杨素贞。
1959年,上海京剧院将梆子的传统戏《红梅园》、《李慧娘》改编成京剧,由李玉茹主演,在表演中,她吸取了川剧、秦腔等剧种的长处,并和京剧传统程式融汇起来,浑然一体,不着痕迹。在“见场”一场里,她还大胆地吸取了芭蕾舞的“托举”、“站人”等技巧,丰富了京剧的表演艺术。
1960年,李玉茹在改编程派名剧《梅妃》时,继承了程派的唱腔艺术长处,又巧妙地融合了梅派庄重、浑厚、华贵、委婉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努力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受观众的赞赏。同年,她还在根据传统折子戏《百花赠剑》改编的《百花公主》一剧中饰演百花公主,她将原戏中唱的“吹腔”改为“皮黄”,并且把“吹腔”的优点融化在“皮黄”当中,同时还吸取了长靠武生的许多技巧及花脸用的“硬抢背”等,使所饰人物的形象更为丰富完整。
1979年8至9月间,她随上海京剧团出访西欧,演出了《贵妃醉酒》,饰演杨贵妃。
20世纪80年代初,她排演了根据日本歌舞伎改编的京剧《镜狮子》,饰演弥生,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演出于京、津、沪、宁、汉各地,均受欢迎。
梅妃的生平和有关的诗词
程砚秋大师生前表示所接收的入门弟子仅限男性演员,但在当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对程先生充满敬仰的京剧女演员,她们未能亲自受业于大师,但十分敬仰程派艺术,自始至终执着地追随着。她们当中有曾经被誉为京剧“四大坤旦”之一的新艳秋先生,又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李世济老师。
新艳秋
新艳秋,京剧旦角,著名程派演员,祖籍北京,出生于1910年(有资料记为1911年),卒于2008年9月2日,享年98(99)岁。原名王玉华,受喜爱京剧的父亲王海山影响,9岁便开始以“月明珠”的艺名学习梆子,11岁拜师钱则诚改学皮黄,15岁登台以“玉兰芳”(有资料记载为王兰芳)的艺名借台演戏,同时拜荣蝶仙为师。1928年,她得一代宗师杨小楼提携合演《霸王别姬》。之后,因酷爱程砚秋的艺术遂在1930年前后改艺名新艳秋而专攻程派戏。后再拜王瑶卿、梅兰芳为师。1949年后,新艳秋先后在江苏省京剧团、江苏省戏曲学校从事演出和教学。新艳秋与程砚秋本是同时代人,几无年龄差异,因此也就看到了程派艺术从萌发到成熟的全过程,并尽毕生精力继承和钻研,因其受益于程砚秋的恩师王瑶卿和梅兰芳,故对程派艺术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彻,在实践中的掌握和运用也严守规范。她的嗓音与程砚秋酷似,无坤伶学程之斧凿痕迹,不但立音松弛,脑后音壮实,胸腔共鸣也极好。不夸张地说,她的天赋条件比之程砚秋本人并不逊色。听她的演唱,既能体悟到程腔的寓刚于柔、幽咽婉转,又别具清香雅丽、情意蕴蓄之风韵。
代表剧目
《青霜剑》、《六月雪》、《鸳鸯冢》、《赚文娟》、《碧玉簪》、《红拂传》、《朱痕记》、《贺后骂殿》等。
李世济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当中的优秀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女,祖籍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1933年5月生于江苏苏州,长于上海。专工京剧青衣。1950年肄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62年加入中国***。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理事。她的丈夫唐在炘是著名琴师。李世济通过舞台实践,从剧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是继承程派艺术又有所革新创造的一位艺术家。她将程腔大众化,普及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给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她的韵味醇厚,唱腔委婉圆润,情真意切,动听感人,善于细致刻画人物。许多观众包括许多青年观众也喜爱李世济的演出。
高华
出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早年曾拜王瑶卿、梅兰芳为师,与程砚秋介乎师友,而程派造诣至深,甚于赵荣琛。1938年曾与杨宝森合灌《桑园会》唱片,风行一时。抗战胜利后与梅兰芳在上海同台演出义务戏。第一天全部《碧玉簪》,第二天《能仁寺》,班底皆为程砚秋之原班人马,鼓师白登云、琴师周长华,只将程砚秋易为高实秋而已。1959年高华在台北演出《六月雪》,当时因周长华已去世,只好请王克图操琴了。这是高华在台湾仅有的一次粉墨登台。后来他自己训练了一堂场面,灌制了许多说戏的录音和唱片行世。计有《荒山泪》、《锁麟囊》、《文姬归汉》、《江油关》、《梅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等。香港名琴曾世骏为其吊嗓伴奏的有《梅妃》、《骂殿》、《马昭仪》等。1986年去世,享年80岁。
章遏云
章遏云(1911~2003),女,京剧旦角。北京人。小名凤屏。原名凤屏,字珠尘,别号“珠尘馆主”,乳名萍儿。原籍广东。她聪慧颖悟且练功刻苦,其水袖功、园场功及跷功均佳。她博采众长,青衣、花旦、刀马旦皆精。其扮相秀丽、台风端庄,嗓音甜润响亮,唱腔流利酣畅。
李蔷华
李蔷华,生于1929年。自幼学习京剧,对老生、老旦、花旦等行当均有研习。李蔷华是第二代“程派”私淑传人中的佼佼者。她在音韵上有相当讲究,吐字、发声、四声极其准确,听起来外柔内刚,情态动人。李蔷华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锁麟囊》、《二堂舍子》、《春闺梦》、《亡蜀鉴》、《朱痕记》等。在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中演出了久未见于舞台的《亡蜀鉴》,极受欢迎。近年来她为先师配像的剧目《武家坡》、《青霜剑》等得到一致的赞誉。
侯玉兰
侯玉兰,出生于1919年,1976年去世,本名侯景兰,籍贯北京。其父侯月亭和姑母侯喜凤都是京剧演员。自幼在家学戏,带艺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改名侯玉兰,师从何喜春、律佩芳学青衣,学演《玉堂春》、《二进宫》、《武家坡》、《大登殿》、《四郎探母》、《汾河湾》、《春秋配》、《苏武牧羊》、《缇萦救母》,及花旦、刀马旦戏《拾玉镯》、《穆柯寨》、《虹霓关》等。向程砚秋、吴富琴学了《贺后骂殿》、《朱痕记》、《金锁记》、《碧玉簪》、《鸳鸯冢》、《玉狮坠》、《孔雀屏》、《花筵赚》、《玉镜台》《花肪缘》、《斟情记》等戏,还由王瑶卿导演,学了《孔雀东南飞》、《雁门关》,并参加新排了翁偶虹编写的《三妇艳》《火烧红莲寺》等戏。她对艺术执着的进取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赢得老师、同学和观众的喜爱,与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并称为“四块玉”。新中国建立后,她参加了中国京剧院,曾与李少春合作演出过《野猪林》,排演过新戏《探府记》、《玉簪记》和现代戏《白毛女》、《柯山红日》、《林海学原》等。“文化大革命”中,李少春受到冲击、批判,她一直与他同忧共难,1975年李少春被迫害致死,她也在1976年逝去。
李海燕
著名程派青衣演员,1964年生于河北山海关,现为中国京剧院一团主要演员、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91年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演员。
1977年考入河北唐山地区京剧团,开始从事京剧表演艺术。1980年又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师从李文敏、周金莲、刘秀华、李喜鸿、贾世珍、张玉英、佟熙英等名师。1991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为师,系统学习了程派表演艺术。1994年从唐山京剧团调入中国京剧院。1998年考入中国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继续深造。
☆ 代表剧目
多年来刻苦学艺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常演剧目有:《玉堂春》、《英台抗婚》、《陈三两爬堂》、《梅妃》、《红鬃烈马》、《朱痕记》、《窦娥冤》、《荒山泪》、《锁麟囊》、《三击掌》等。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程派艺术的发展,先后创作排演了《宝马圆情》、《杜十娘》、《张协状元》、《秋色渐浓》等各种题材的新剧目,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刘桂娟
刘桂娟,汉族,生于1965年,天津市人。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刘桂娟嗓音甜润,扮相俊美,演唱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她尤其善于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并以各种相应手段贴切的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她擅演《红鬃烈马》、《六月雪》、《锁麟囊》和《陈三两》等剧。首演剧目有《大脚皇后》、《走西口》、《护国将军》等剧。
江汁
江汁,女,1977年11月出生,出身梨园世家,江苏省京剧院青年程派演员。2001年参加“全国第一届京剧票友电视大赛”获金奖。2002年正式调入江苏省京剧院工作。2004年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空中剧院“纪念梅兰芳诞辰110周年”及“江苏行折子戏专场”演出。2005年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从师李文敏老师,徐季平老师,陈吟秋老师学演剧目《武家坡》、《大登殿》、《六月雪》、《锁麟囊》、《荒山泪》、《贺后骂殿》。
赵欢
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旦角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赵欢专工程(砚秋)派青衣,曾得到名家指点,功底扎实,表演规范。她扮相端庄娴静,气质清纯。她较好地领悟了程派的演唱精髓,演唱以情传声,凄婉动人,有较强的感染力,擅于刻划柔弱哀怨的女性形象。曾获得第1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新人配演奖。
据《梅妃传》载,唐玄宗的宠妃江采苹,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赐号为“梅妃”。后来,唐玄宗夺媳杨玉环为妃,梅妃渐失宠直至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她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后死于安史之乱。除了《梅妃传》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间的《莆阳比事》中载有“梅妃入侍”。南宋时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莆田籍大词人刘克庄亦有吟梅妃诗。明清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京剧《梅妃》、杂剧《惊鸿记》、《一斛珠》及洪舁的《长生殿》,小说《唐史演义》”……乃至现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靖的《杨贵妃传》都有梅妃这个人物。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亦说:“福建美人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当然要首推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时,曾作有《途次莆田》诗:“梅妃生里传犹在,浃祭(郑樵)研田有孑遗。”梅妃作为历史名人已被载入《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中。
相传是梅妃故里的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现在还存有如浦口宫(梅妃宫)、鹅脰、抬头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关梅妃的古迹和传说,《江氏族谱》更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是该村江氏第11代孙。
然而,通过考察,发现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首先,正史上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很多,而只字来见有载梅妃其人其事。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个能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而未载入正史,该不会是历史学家们的疏忽吧?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最后,查考唐代史籍,并未发现有高力士到闽粤选美的记载;《梅妃传》所记梅妃被贬所居之上阳东宫在东都洛阳.它与长安相距数百里,而洛阳上阳东宫又无翠华殿西阁,何以会出现唐玄宗夜召梅妃,当被杨贵妃发觉后,又怎会有梅妃“步归东宫”之事?《梅妃传》一文至少有以上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江采苹的父亲叫江仲逊,是个医生。他很重视儿女攻读诗书。采苹自幼聪明,九岁就能背诵古代许多诗歌名篇。
一天,采苹赶鹅放牧,忽听到一阵闹哄哄的声音:“朝廷选秀女来了。”她回头一看,一群官兵正紧紧追赶几个邻居的姑娘。采苹慌了,撒腿就跑,一不小心跌了一跤,弄得满身满脸泥污。她赶快钻进附近的草丛中躲起来,等那班官兵过去后,才跑到江边洗脸。奇怪,水里竟映出一张非常美丽的脸庞。她吃了一惊,以为自己花了眼,用手抹了几下脸,水里那张脸庞越发漂亮了。这时,那班官兵忽然又折了回来,见到采苹,如获至宝,立刻带她回京都去。
在成千上万秀女中,江采苹不但姿容出众,谈吐举止也优雅大方。唐玄宗非常喜欢,不久便封她为妃;因采苹爱梅花,又戏称为“梅妃”。
有一次,玄宗带她到勤政殿观看鱼龙百戏。回来时兴致很高,问梅妃:“你家中尚有何人?朕封他为官。”
梅妃说:“父亲已故,家里再没有人了。愿陛下以苍生为重,施恩百姓”。
玄宗说:“好,朕就送一个梨园戏班到莆田,让你家乡百姓一饱眼福,也显显皇妃的荣耀,你看如何?”梅妃立即下跪谢恩。玄宗又说:“你为何郁郁寡欢?有什么不遂心的,尽管说来,朕必令爱卿心满意足。”梅妃说:“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乐。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玄宗听了,怔了一怔,然后拈须笑道:“朕早有此志,爱妃不言,朕几乎忘了。”次日,玄宗即罢了游宴,亲理万机,励精图治。
哪知好景不长,没多久,唐明皇把百般妖媚的杨玉环封为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每日同她饮酒赏花,不理朝政。杨贵妃最会忌妒,而梅妃生性温柔善良,斗不过她。皇帝为讨好杨贵妃便把梅妃迁到皇宫外的上阳东宫去。
一次岭南送来荔枝,玄宗想分一点给梅妃尝尝,但不敢,怕杨贵妃发威,便叫人偷偷送去一斛珍珠赐于她。梅妃婉言谢绝了,还写了一首诗给玄宗,抒发自己心中抑郁的心情。那诗写道:“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这就是后人传诵的《一斛珠》。
安禄山造反,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出走,途中被迫赐贵妃自尽。平乱后回朝,唐明皇又想起梅妃,派人四处查访,终于在上阳东宫的枯井中找到她的遗体。老宫人说,梅妃在兵乱时,全身用白绫紧裹投井全节。玄宗听了,对她更加爱怜了。
在梅妃的故乡--莆田县黄石镇江东村,有一座“浦口宫”,殿中有梅妃塑像。如今人们还很想念1000多年前这位奇女子,称她为“祖姑皇妃”。
《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最佳答案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据王克芬《梅妃与〈惊鸿舞〉》一文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有深远的传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的“凤凰来仪”,当是人模拟鸟类动作的舞蹈;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而梅妃的《惊鸿舞》可能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今天的人们大多知道杨贵妃,而知道江采苹的人恐怕不多。其实,杨贵妃和江采苹是唐玄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对势均力敌的情敌。 江采苹,即梅妃,出生于福建莆田江东村,父亲江仲逊是个诗书满腹的秀才,同时也是个悬壶济世的医生。江采苹是家中独生女,她聪慧灵秀,能诗能文,9岁就能背诵许多诗歌名篇,15岁时即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写的八篇赋文,更在地方上传诵一时,是当时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福建第一个女诗人。 多才多艺的江采苹,不仅长于诗文,还通乐器,善歌舞,而且娇俏美丽,气质不凡,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 适逢玄宗开元盛世,唐朝国家兴盛,四海升平,内有贤相,外有名将,一派昌荣之景。这时,深受玄宗宠爱的武惠妃不幸离开了人世。唐玄宗极重夫妻之情,虽有后宫佳丽数千人,却对武惠妃情有独钟。武惠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胜悲痛,日见憔悴。唐玄宗在万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托。 近侍宦官高力士,看到唐玄宗悲伤的样子,自然忧心忡忡,担心玄宗从此一蹶不振。于是,他力劝玄宗征选天下绝色多情美女,来改变悲伤心境,重新振作起来,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高力士奉旨挑选秀女,亲自出使闽粤,发现了刚刚及笄的江采苹,他疑其为天人,如获至宝。随即把她带进了宫中,侍候玄宗皇帝。 当时江采苹虽是淡妆轻扫,仍难掩如花容颜,她温柔文雅的言语,优美大方的举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时就掳获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对她疼爱有加,将当时众多的后宫佳丽视为尘土,专宠江采苹一人。 梅妃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恬静娴雅、端庄明秀的江采苹,从小就喜爱和她一样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然而,当丰满、冶艳,浑身散发娇情媚态的杨贵妃出现之后,玄宗开始目眩神迷。 杨贵妃与梅妃成了并立于玄宗后宫的两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洁;杨玉环如一株牡丹,丰腴娇艳。这俩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经分出杨玉环和梅妃的高低。十几年他面对孤芳自赏、清雅高洁的梅妃,现在已经审美疲劳了,不免有些意兴大减。而突然出现的杨贵妃,不但丰满的体态充满了性感,楚楚动人,还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泼的性格,就像一团炽热的烈火撩拨着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杨贵妃与梅妃自然展开了明争暗斗。一个要死守“阵地”,一个要占领“阵地”,战斗异常激烈。 而她们的战斗,开始表现出来的是一篇篇有感而发的诗文。 我们先看梅妃写的一首诗: 撇却巫山下楚云,南宫一夜玉楼春; 冰肌月貌谁能似,锦绣江天半为君。 这首诗中,表面上赞叹杨贵妃的美貌,其实际上是在讽刺她原来是唐玄宗的儿媳,不顾人伦,从寿王府中转入皇宫,竟然钻进了公公的被窝,还迷惑皇帝,耽误朝政,并讥嘲她如月般的痴肥。其实,当时梅妃说的都是事实。 杨贵妃读罢,立即反击: 美艳何曾减却春,梅花雪里减清真; 总教借得春风草,不与凡花斗色新。 诗中的含义是说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宠得过头了,哪能与新春的鲜花争奇斗艳呢! 唐玄宗没有为梅妃的诗鼓掌,却为杨贵妃的诗叫好。杨贵妃的美,是另一种不同的风情,媚惑了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转移到了杨贵妃身上,渐渐冷落了梅妃。梅妃的爱情也从此陷入了困境。在受到了冷落的同时,还要承受杨贵妃时时在玄宗面前的数落和诬告。后来,梅妃终于被迫迁入上阳东宫,过着和冷宫一样的凄清生活。 这时的杨贵妃,把她的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以及八姐秦国夫人全都招来了。她们四个就像四株香花,团团环绕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绿,奇幻万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焕发;她们又像四只蜜蜂,在唐玄宗的身上,像采花粉一样,吸取唐玄宗的“精华”。唐玄宗终日与她们周旋嬉闹,无暇顾及朝政,更把上阳东宫的梅妃忘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毕竟梅妃和杨贵妃风格不同,味道也不一样,一个“荤”,一个“素”。唐玄宗过度香艳之后,不由思念淡雅。一段时间后,唐玄宗不曾与梅妃见面,心里就时不时想起梅妃,想起梅妃的样子。一个梅花绽放的季节,唐玄宗漫步梅园,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与刻骨相思,心中暗生一丝悲凉,一种愧疚,一种和梅妃相见的欲望。一天晚上,唐玄宗怕杨贵妃知道,借口身体不适,没去杨贵妃宫中,独宿在翠华西阁,密遣一贴身小太监,用马把梅妃驮来叙旧。 “既然是陛下宠召,为何要深夜暗中而来?”“堂堂一国之君,为何如此怕那个肥婆?”梅妃虽然心中觉得窝囊,却不忍让玄宗久等,还是乘马来到了翠华西阁。一双旧日鸳鸯又相拥在一处,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悱恻。 这事还是被杨贵妃知道了。杨贵妃不待宣召,到翠华西阁推门而入,劈头问玄宗:“你把梅精藏在何处?”玄宗假装若无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阳东宫吗?”杨贵妃见唐玄宗赖账,话题一转,说:“何不宣来,我们一同到骊山温泉享乐一番!”说得玄宗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杨贵妃装出一副正经的样子说:“这里乱七八糟,床下有妇人金钗,枕边留有余香,这夜是何人为陛下侍寝。为何欢睡到日出还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见群臣?”她竟然说,妾要留在这里,等唐玄宗上朝回来。 唐玄宗恼羞成怒,气急败坏,脸色已经铁青,但他却不大嚷大叫,就以蒙头大睡的方式反抗。杨贵妃毕竟聪明,也怕事情闹僵,无法收拾。她拿出看家本领,装痴卖娇,哭闹了一番,然后愤愤而去,回娘家去了。 杨贵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侍使把她接回宫中,据说接了三次才接回来。 当然,唐玄宗有时旧情难忘,常怀着一种怜悯和补偿的心理对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尝荔枝时,又忆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见珍珠,触景生情,无限伤感,即写了一首诗,夹在珍珠里退还给玄宗。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诗人称《一斛珠》。 流光易逝,青春不再,梅妃在上阳东宫已经度过了十年寂寞岁月。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还有她梅妃的一丝影迹。她想,如果皇帝旧情不忘,梅妃就有一线希望。于是,她写成一篇《楼东赋》,来陈述心中的许多感慨。 据说,这首诗写了她在上阳东宫的凄惨心情,抒发了她对玄宗,对贵妃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然而,不但于事无补,还差点被杀。如果不是触动了玄宗的爱怜之心,恐怕她当时就在杨贵妃的挑唆下,命归黄泉。 在这场爱情的争夺战中,杨贵妃那一方是人多势众,风头正盛;而梅妃这边则人单势薄,已经彻底败下阵来。 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携杨贵妃逃往西南,后来,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被留在宫内的梅妃为了不让叛贼污辱,也为负心于她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用白布将自己层层包裹,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殒。 100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人们仍然怀念她,称为“祖姑皇妃”,并修宫造像以供祭,宫名就叫“浦口宫”。该宫雄伟壮观,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结构,神龛护栏镂空木雕,极为精美,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瞻仰。旧时兴化府衙门口的对联写道:“荔枝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传统戏。唐玄宗选得才女江采萍进宫,十分宠爱,因她喜爱梅花故呼“梅妃”,并建造梅亭一座。不久唐玄宗又选杨玉环为贵妃,宠爱转于杨。梅妃长门冷落,便作了一篇《楼东赋》,玄宗见到此赋,遂召梅妃相会,但被杨妃赶来冲散。安禄山叛变,唐玄宗率杨妃出走西川,被遗弃的梅妃陷于深宫而致殒命。唐玄宗返回长安,夜梦梅妃,无限感慨。 该剧根据程砚秋早年作品由李玉茹、庞曾涵整理,集体导演。舞蹈设计张奎芳、庞曾涵,舞美设计周楚江,灯光设计金秀谋,音乐设计张森林、查长生、顾永湘、马锦良。李玉茹饰梅妃。汪正华饰唐明皇,许美玲饰杨贵妃,孙正阳饰高力士。1961年9月16日首演于天蟾舞台。该剧基本按程派路子,又吸收了评弹《长生殿》中“絮阁”的精华,既运用程派苍劲凄凉的特色,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如“焚宫梅殒”一场,将梅妃原唱的[西皮倒板、快板],改为唱[二黄倒板、碰板]。舞蹈和音乐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如[惊鸿舞]由原来一人独舞改为以梅妃为中心的集体舞蹈。在音乐上[惊鸿舞]的快板加了曲牌,唱《楼东赋》时加了配音,“宫怨”一场配了胡琴独奏等。该剧为李玉茹代表剧目之一。
关于“李玉茹的艺术经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采菡]投稿,不代表集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eiled.com/zlan/202509-141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集美号的签约作者“采菡”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玉茹的艺术经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玉茹的艺术经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42年应邀参...
文章不错《李玉茹的艺术经历》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