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董莲池的学术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董莲池的学术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金文编校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2 、中国文字学史 (合作)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3 、说文部首形义通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4 、说文解字考正 作家出版社 2005 年。
5 、段玉裁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6 、说文部首形义新证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
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6 年
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 1 、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1 辑(总第 8 辑)(人大)《语言文字学》 2008 年第 3 期转载 I
2 、殷墟卜辞所见商人亡魂崇拜考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2 辑(总第 9 辑)
3 、殷周禘祭探真 载《人文杂志》 1994 年第 5 期
4 、甲骨刻辞卿史御史辨 载《松辽学刊》 1992 年第 2 期
5 、释 壅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6 、读铭小记 载《考古与文物》 1997 年第 4 期
7 、金文考释二篇 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8 、释两周铜器铭文中的“业”字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9 、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 载《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
10 、古文字无倾头形“夭”字说 载《古文字研究》第 26 辑 中华书局 2006 年 10 月
11 、古文字书编纂中应当注意的一个形体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2 、《甲骨文编》正编笺识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 3 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3 、释楚简中的“辩”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中华书局 2000 年 7 月
14 、释战国楚系文字中从 的几组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中华书局 2004 年
15 、释 孪 载《汉字研究》第一辑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7 月
16 、《尚书·盘庚中》“戚鲜”考辨 载《文史》 2004 年第 2 期(总第六十七辑)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一)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 年第 2 期
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三诂 载《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二)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 年第 2 期
20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9 年第 2 期转载。
21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战国文字研究 载《古汉语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 人大 ) 《语言 文字学》 2001 年第 4 期转载。
22 、古文字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3 、金石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4 、宋人在金文文献整理上的创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 年第 5 期。
25 、也说包山楚简中的“受期”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 年第 4 期
26 、 《老子》“大器晚成”即“大器无成”说补证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 年第 5 期
27 、穆字的形义探索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28 、古汉字形义探索三篇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29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30 、《说文》“诸,辩也”试解 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5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
31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载《松辽学刊》 1994 年第 3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
32 、谈谈徐承庆对《说文解字注》的匡谬 载《陆宗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
33 、段玉裁对《说文》的改删补研究 载《许慎文化研究》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6 年
34 、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 载《古汉语研究》 1990 年第 2 期
35 、《左传》杜注对句法现象的揭示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4 年第 4 期转载
36 、甲骨文名词作状语探索 载《东北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l 期
37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 年第四、五合刊 又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38 、字形分析和同源词系联 载《汉语词源研究 第一辑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月
39 、夬系同源词系联 载《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40 、《礼记·内则》“少者执床与坐”解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
41 、《国语》韦昭注匡谬一则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
42 、《 汉语大词典》“甚”释责备义商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6 年第 6 期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
一、著作
1.《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丁卯集笺证》,中华书局,2012年7月修订版,初版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3.《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5.《唐宋文学论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6.《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7.《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编》(与他人合作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待刊)8.《中国妇女生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2004年5月再版9.《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10.《山水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年5月
二、论文
(一)国内发表:
1.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2.迭合延展中的抒情与叙事:论唐代组诗的表达功能,《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3.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4.“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5.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6.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与他人合作,署名“于时”),《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7.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8.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9.唐代文学研究再拓展的空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10.论许浑诗在晚唐的典型意义,《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11.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12.宋代诗歌研究的重要突破,《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13.陈子龙《宋子九秋词稿序》“宋子考”(与他人合作),《文学遗产》 2005年第5期14.日本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渊源,《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15.松江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与他人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6.为宋代文学家建立翔实的谱系,《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7.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文史哲》1997年第9期18.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19.许浑卒年再考辨,《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20.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21.原生态意识与时代性心理的交汇——宋代元宵词文化生成机制探讨,《江海学刊》1990年第4期22.扬州诗局起讫时间考略,《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23.诗学大邦笺注绝唱:评钱仲联先生《沈曾植集校注》,《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24.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25.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26.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27.晚唐诗人许浑卒年应如何考订:与吴在庆、高玮商榷,《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28.《寒食即事》诗寓意辨误:兼论唐代寒食清明风俗及其文化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29.杜牧《自撰墓志铭》探微:兼论作者卒年问题,《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30.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31.唐宋时文考论(与他人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32.清代虞山派诗学分歧及其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33.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34.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35.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36.论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37.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38.唐诗的哲理叙述(与他人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39.唐初弘文馆整合与文学建设(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40.论晚唐诗之残缺美(与他人合作),《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41.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与他人合作),《齐鲁学刊》2011年第4期42.情到狂时烧破眼:解读清初虞山派诗人钱曾,《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43.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与他人合作),《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44.日本金沢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六首》,《中华文史论丛》第71辑(2004年)45.宋存标《情种》资料渊源考辨(与他人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46.《全唐诗》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与他人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92年第3期47.唐初文馆与初唐诗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48.继承与背离:黄庭坚“渔父家风”词阐释(与他人合作),《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49.唐诗异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文学研究》第4辑(南京大学)1996年1月50.八股文异名述论,《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51.天台智顗丑学流程解构(与他人合作),《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52.对陈子昂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唐代文学研究》第1辑 1988年3月53.《全唐诗》编校者叙录,《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 1993年11月54.亦悲亦欢的寒食歌吟,《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1995年10月55.寒山生卒年新考,《唐代文学研究》2002年56.在异质文化中探求和发现:评川合康三著《中国的自传文学》,《书品》,中华书局,1999年12月57.唐末诗僧延寿传(与他人合作),《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2003年12月58.以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再论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其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59.沈德潜江南园记的旨趣与品格,《清代文学研究集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辑2011年1月60.初七亦是阳会日:释“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 61.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62.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63.清编《全唐诗》与重编《全唐五代诗》,《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4期64.明末清初江南三诗派,《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65.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66.重读台湾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67.挥毫当得江山助: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演进与体格新议,《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5期68.1988-1989年国内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7年4月69.1992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3年12月70.1993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5年 12月71.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与他人合作),《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72.晚唐咏史诗的修辞策略,《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73.唐代宫怨诗繁荣原因探论(与他人合作),《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74.唐诗英译发轫期主要文本辨析(与他人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75.晚唐诗人许浑初莅察院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月76.试论“许浑千首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77.许浑生年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78.来自建筑景观中的城市影像:论洛阳建筑景观上阳宫与唐代诗人创作的关系(与他人合作),《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79.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80.杨朔散文古典文学渊源蠡测,《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81.王昌龄与李益边塞诗的比较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82.生命运行的真实轨迹:简论范仲淹诗歌的伦理倾向,《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月83.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84.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85.蒋心余的情感心态及其诗歌艺术特征,《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86.清初虞山诗派及其诗文化圈,《苏州大学学报》2002第3期87.晚清刘鹗《铁云诗存》的精神世界(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88.论陆继辂古文婉挚多情的风格特征(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8第3期89.清代吴地“九老会”文学活动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9第1期90.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91.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92.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93.吴文化的典范建立与知识建构,《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94.承变之际:晚唐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他人合作),《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95.清初诗人李沂及其昭阳李氏家族(与他人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96.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97.杨朔诗化散文继承问题简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98.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99.论“诗史”,《宁波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100.钱谦益文学观转变及其批评的意义,《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101.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杭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102.唐代女权文学的神话:上官婉儿的宫廷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与他人合作),《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103.论宋征舆与柳如是的情缘(与他人合作),《沈阳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104.李白诗的自我确认意识与表现,《淮阴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105.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106.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与他人合作),《铁道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107.《唐才子传?许浑传》仕历辨误,《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108.陆游《游山西村》诗旨发微:兼说唐宋社日节俗,《铁道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109.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思考,《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5期110.常州庄氏之学与近代疑古思潮之发生(与他人合作),《衡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111.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12.晚明诗人宋懋澄的情爱观及其创作(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3.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导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14.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15.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姻娅网络与文学创造力生成,《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116.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淮海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17.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18.南社:一段绵延百年的文脉(答《现代苏州》杂志记者),《现代苏州》2009年11月119.有关《清诗纪事》研究与评论文献,《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4 月 再版本120.《登幽州台歌》献疑,《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121.清代吴地文化家族文献建设的环境与成就,《吴文化与创新文化》,凤凰出版社,2009年9月122.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天中学刊》2002年第1期123.历代“诗眼”说述评,《镇江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124.晚唐诗人许浑家世籍贯考,《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125.晚唐诗人许浑论略,《咸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11期126.晚唐诗人许浑南海之行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127.关于唐代诗人许浑生平的六个问题,《苏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128.取精用宏 辨析真义:评《刘禹锡研究》,《太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129.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新著《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30.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6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辑131.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132.南社虎丘雅集中的两个公案,《东方早报》2009年11月21日
(二)海外发表:
1.八十年来中国寒山诗集的整理和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60册,2000年4月2.有关寒山生平若干问题探考,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00年7月3.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与日本学者合作),日本《人间文化研究年报》2002年3月4.论中国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对八股文形成、承传及其衰亡缘由的考察,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5.夏丏尊中文教育思想概论,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6.宋代诗词民俗事象释义,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7.虞山诗歌流派研究:以流派规模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心的探讨,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8.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家族学的建构,(俄罗斯圣彼得堡)远东文学研究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10年6月29日9.小说家诗歌的另一种风采——刘鹗《铁云诗存》诗学审美生态(与他人合作),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4期,2008年10.丁卯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7年7月5日11.放翁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8年3月28日
(三)其他评论:
1.《东亚学术文化交流》发刊词,《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第1辑卷首,(韩国)新星出版社,2004年12月2.《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发刊词:交流——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卷首,(韩国)青铜出版社,2004年3月3.唐诗承传通变中的深度记忆(代序),李正春《唐代组诗研究》卷首,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4.跨文化视野中的唐诗传播与接收——《唐诗西传史》代序,江岚《唐诗西传史》卷首,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5.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序,朱丽霞著作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6.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序,米彦青著作卷首,中华书局,2007年7月7.湖湘诗派研究序,萧晓阳著作卷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8.王昌龄诗歌及诗学研究序,毕士奎著作卷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9.论唐诗中的洛阳城市景观序,陈燕妮著作卷首,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10.情志吟序,陈慰《情志吟》卷首,长征出版社,2000年9月版11.钱仲联先生与《海日楼诗注》,《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7月26日12.《清明》并非唐人诗,《新民晚报》1994年10月30日10版文史新说13.唐时苏州诗景好,《现代苏州杂志》2007年10月试刊号14.选择·证据·积累——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随笔,《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2期15.作为一面镜子的民国教材,《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3日16.重提才女周炼霞,《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18日17.拾甓取椽续红楼,《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25日18.《文学评论》:小变即成大雅,《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9月16日19.“膨化”的纸质媒体,《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7月13日20.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21.教材增删,应该缓行,《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3日22.学位制度改革,路向何方?,《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6日23.人文学科应是一种天然的存在,《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4日24.大学:谁是常来客,谁为座上宾? 《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25.事件折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5日26.“真正的学术如何得到辩护”,《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12日27.去除竞争性科研的幻影光圈,《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6日28.学术媒体是学术良知的收藏者,《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8日
(说明:以上篇目不包括本人参编的著作,以及图书情报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
徐志摩(1896-1931年),初名?森,谱名章?,后改名志摩,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历任《晨报副镌文学刊》、《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关于“董莲池的学术成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琦秀兰]投稿,不代表集美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meiled.com/zsfx/202509-173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集美号的签约作者“琦秀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董莲池的学术成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董莲池的学术成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金文编校补...
文章不错《董莲池的学术成果》内容很有帮助